校園直擊 撰文:林政宜、 資料提供: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陳靖逸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週應累積平均每天最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體能活動:
即所有會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包括體育課、運動競賽、體能訓練;以及交通往來(如步行或踏單車)、家務勞動、各類動態的遊戲和娛樂等。
•進行中強度活動時,呼吸和心跳稍為加快及輕微流汗,但不覺辛苦(例如仍然可以交談自如);
•進行劇烈強度活動時,呼吸急速、心跳很快及大量流汗,覺得辛苦(例如不能夠交談自如)。
要達到一星期累積到每天60分鐘的體能運動在疫症下並不容易,因此世衛最新體能活動指引亦倡議「每種活動都有益健康」(Every Move Counts towards to health),意思即無論任何類型的身體活動,無論持續時間長短,都能改善我們的健康和福祉。
疫症期間,外出參與體育運動時家長要考慮的因素更多,難度較以往有所增加,所以建議在家居環境中也能夠配合進行運動。高小或初中會自己進行,而年紀小的小朋友就非常依靠家長和學校,尤其現時小朋友在家中時間增加,家長為小朋友創造運動的機會就更顯重要。
4大原則運動原則:ABCD
Aim:目的
目的方面,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學習運動技能,比如平衡動作,轉體。
2)提升溝通、創造能力、批判性思考。
活動背後一定有目的,需考慮在知識、技能、態度上想達致何種效果,運動中其實也可三方面兼備。
Belonging:小朋友對活動是否有歸屬感
目的可以很豐富,但對小朋友來說僅僅有目的卻缺乏興趣,運動是難以堅持的。
1)是否和小朋友的興趣相符。
2)父母是否有提供選擇。玩的過程中,也可以有選擇,當有選項時自然會產生歸屬感。
Creativity:創造性
1)是否好玩?
2)是否具有變化?如果好玩,但時間卻很短,也難以讓小朋友有動力堅持運動,因此有創造性、好玩之餘也有不同變化。
Diversity:多元性
是否兩個或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令大家都可以參與和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