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培育 資料提供:陳亦俊/兒科專科醫生
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到達相應的語言能力水平,兒科專科醫生陳亦俊提供了一般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應該達到的語言能力水平,家長可作為參考,若情況相差甚遠,或需要多加留意:
陳醫生續稱,若寶寶1歲仍未有牙牙學語的聲音,2歲仍未學會講單字,2歲半未能做組合詞語,3歲講不了短句子,便可能屬於語言發展遲緩的情況,需要找出原因,並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到了3歲以後,由於寶寶開始上幼稚園,語言環境及影響因素會變得更複雜。
5個影響因素
陳醫生稱,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的常見因素有以下5個:
1 先天語言能力:有的幼兒天生語言能力強,有的可能相對比較弱;
2 聽力問題:幼兒的聽覺能力會影響其語言發展情況;
3 智力問題影響語言發展:有些有先天問題的幼兒,例如腦膜炎,其智能相對較低,肌肉發展、講話能力可能亦會因此受影響;
4 專注力:專注力不足的幼兒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干擾,令他們難以關注及模仿大人講話,這也會影響他們學習講話的進度;
5 父母影響:若父母不喜歡講話,或者很喜歡講話,或者講話很有邏輯,這些都會影響幼兒的語言發展。
若幼兒1歲不出聲,2歲不懂單字,3歲不懂說疊字,這反映他們的語言發展明顯較慢,家長便需要找專業的言語治療師進行評估,例如慢了多少,專家會提供很多訓練形式。除了言語治療師,還需要諮詢兒科專科醫生,因為不開口講話可能不單是言語問題,還可能牽涉智力、肌肉問題。若家長發現寶寶的大肌肉(行路、坐、站)、小肌肉(小手拾東西、抓筆畫圓圈)的發展都慢,而不單是語言,便有可能整體智能有問題,學講話慢只是一個警號。
若是聽力方面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了寶寶的語言發展,家長便需要注意該問題是如何造成的。香港很多初生嬰兒已經在醫院進行了聽力測試,若聽力不正常,一般會轉介到耳鼻喉科醫生做更詳細的測試,評估是否需要助聽器或其他的訓練。而後天環境亦會影響寶寶聽力,例如家裏電視等影音設備播放太大聲,或所處的環境很嘈吵,便有機會損害小朋友的聽力,家長需要注意。
若幼兒因為智力影響了語言發展,例如唐氏綜合症等先天不能改變的疾病,可以對其進行後天的支援,例如特殊教育、早期教育訓練評估中心等,都會有特別的老師和課程,讓幼兒在有限潛能內得以發展。
家長在家時,可以製造遊戲,例如利用簡單圖書,在有質素的親子時間裏,多些講故事。同時亦可以和孩子講日常生活發生的小事,例如「今天到公園玩很開心,因為太陽伯伯很亮」,重複孩子經歷的生活事件,讓他們更容易模仿。家長與幼兒的溝通有助提高幼兒的語言學習質量。另外,如果有兄弟姊妹的幼兒,他們語言學習的進度更快,因為有一個很好的語言模仿對象。
幼兒的專注力能否被抓住,這很看重家長是否有溝通的技巧。若寶寶的性格較容易分心,而家長又想為寶寶培養良好的說話技巧,陳醫生建議,需要注意以下3點:
1. 將說話簡單化:有的家長講話很快、很長、很多,這會令幼兒難以吸收和模仿。家長應盡量講慢點、清楚點,例如「今日,我哋去街市買魚魚吖。」,注意停頓和保持慢速。
2 講話時不要太多干擾:例如爸爸媽媽同時講話,或者和幼兒講話時開音樂,專注力不足的幼兒會無法分清誰在和自己講話,不知道該接收哪方面的信息。
3 切忌語言混亂:語言環境混亂會影響幼兒語言學習,例如爸爸只講粵語,工人姐姐只講英語,這可以讓幼兒有條理、有系統地吸收,避免中英夾雜使用。
若發現幼兒語言發展慢,可提早考慮入學,在學前班、幼稚園有很多與同學溝通的機會,對語言發展的幫助很大。而且學校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 知道怎麼引導和培養適合幼兒對應年齡的語言能力。
陳亦俊醫生強調,不講話不等於自閉症。自閉症屬於心理病,患者雖然日常生活上的理解沒問題,但不懂得表達自我與社交。自閉症的兒童喜歡做反覆行為,例如凳子一定要面向固定的方向,一旦事物偏離平日的習慣,其情緒會很不穩定。自閉症的兒童需要轉介兒童心理學家,並由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共同介入。
A初生嬰兒可進行一些口部肌肉運動的訓練,在他們半歲開始加固後進行咀嚼訓練,可以幫助日後咬字講話學得更理想。
B 統計發現,很多男孩開始講話的時間稍慢於女孩,但上學後,其進度便會慢慢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