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與熱衰竭有乜分別?


孩子較成人易中暑
小朋友較成年人更容易中暑,原因是小朋友的皮膚表面積佔體積比例較成年人為高,因此他們吸熱自然會多一點。林醫生又謂,加上小朋友的恒溫系統一般較弱,排熱也較成年人少。再者小朋友都不懂得照顧自己,例如感到熱時未必懂得自己脫去外套;口渴時也不懂得飲水,以上這些原因都會增加他們中暑的風險。因此,在天氣酷熱時,家長得小心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及變化。
何謂熱衰竭
林醫生指出,人體有一套恒溫系統,維持我們的體溫在正常範圍內。「例如四周環境氣溫太高,身體會有一個系統協助散熱,我們會排汗;增加呼吸心跳,這時候,我們會脫除去多餘衣物,又或者開冷氣去保持身體的體溫,即大約在攝氏36至37.5度左右。」但若在炎熱及潮濕的環境下,身體因各種原因,無法透過排汗方式散熱,令腦部的體溫調節系統失效,體溫就會快速上升,有時甚至高達攝氏40度,令身體主要器官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出現中暑。
談到中暑,不少人都將它與熱衰竭混為一談。林醫生解釋,熱衰竭可說是中暑的前兆,一般來說熱衰竭較中暑易於處理。「熱衰竭跟中暑可說是程度不同。病人會出現一些病徵,例如出很多汗、呼吸急促、口渴、頭痛、痛暈、作嘔等,但神志仍然清醒。但如果患者
已經出現熱衰竭的情況,但仍然留在酷熱的環境中,那麼就有機會惡化到中暑。中暑跟熱衰竭徵狀早期相若,但中暑病人後期則會有精神混亂甚至影響腦部或昏迷的情況出現,主要因為人體的恒溫系統運作不到,體溫一直上升,散不到熱但皮膚卻不會排汗,因此我們會見到病人臉蛋紅卜卜,同時又顯得很乾。」
體溫高達攝氏40度,令身體主要器官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出現中暑。
治療及護理
治療方面,一旦出現中暑情況,林醫生提醒,應盡快將患者移離酷熱的現場環境,並馬上通知急救人員。「首要立即替病人降溫,若病人還清醒,應立即給他喝水,或有鹽的飲料如電解質飲品等。另外,如果可以的話,應用濕毛巾替他抺身,又或者給他噴水。此外,也可用風扇給病人吹風。以及利用冰敷一下如額頭等位置。入院治療時,醫生會評估患者呼吸、血壓及心肺功能,留意有否出現併發症一般會替病人吊鹽水、監察體溫,並協助降溫至安全程度。」
預防勝於治療
想有效預防中暑,林醫生提醒,無論大人或小朋友,在炎熱的天氣下,應避免於戶外進行劇烈運動,尤其要避開正午太陽最猛烈的時份。若要進行戶外活動,宜穿上淺色及鬆身的衣物。淺色衣物有助減少吸熱,而鬆身衣物則可增加排汗散熱能力。同時也要適當地補充水份。留意有否中暑的徵狀。「留意排汗及散熱,像小朋友外出可以帶備手提小風扇。如發現不在狀態,便要立即離開酷熱的環境,進行降溫,盡量避免引起更加嚴重的併發症。」
炎熱的天氣下,記得適當地補充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