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診療室】中醫教暖宮備孕

【懷孕診療室】中醫教暖宮備孕
日期:2023-01-11
「十女九寒」,現代女性一般也有宮寒問題,輕則有經痛、延經等問題,重則會引致不孕情況。若有計劃生育的女性,越早調理身體越好。而暖宮對於備孕十分重要,醫師為大家剖析暖宮調理的好方法,以及增加懷孕機率的妙招。

✦ 「女人最忌腹寒」? ✦


坊間說法,女性身體屬陰,一旦受寒則容易生病、加速衰老,所以保暖措施要充足,尤其針對腹部。中醫師吳樹基表示,腹部屬人體中焦,是人體氣機流動的樞紐。如中焦受寒,氣機阻滯,便容易出現氣血流動不暢,阻塞經絡氣血運行。

→ 「宮寒」引致不育

常言道「子宮暖,氣色好;子宮寒,疾病生。」這是反映子宮的健康對於女人至關重要。而子宮位於下腹部,受寒則血凝,使子宮氣血流動受阻,宮寒有機會導致女性不孕,但並不是絕對。所謂宮寒,指子宮受寒。由於長期喜食凍飲,寒冷未添加衣物,使氣血流動減慢,影響各個器官的代謝功能,也是指子宫及其相關功能呈一種嚴重低下的狀態。
宮寒的患者常見會月經延遲,部份患者會出現排卵障礙甚至是不排卵的情况。除了月經疼痛之外,還會出現血塊,月經顏色深紅,嚴重的話會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朱古力囊腫、子宮肌瘤或腺肌瘤等婦科問題。女性一旦患上宮寒,對外表現出來的症狀,主要包括月經異常、體虛發胖、手腳冰冷、下腹部疼痛等,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影響懷孕的主要原因。

→  暖宮能調理子宮

「宮寒」指子宮虛寒,日常生活中如經常喝冰冷飲品和愛吃生冷食物、愛穿露臍裝,常常讓子宮處於太冷的環境,會引致腹部血管收縮、經絡不通,連帶氣血瘀滯不通,同時減慢身體排出毒素的速度,因而帶來不少問題,包括經血少、顏色變暗、手腳冰冷及容易疲倦等。吳醫師認為,宮寒女性宜採用暖宮療程。其目的為驅散子宮的寒氣,促進體內特別是腹部的血液循環及排毒速度,紓緩月事不適之餘,亦可調理子宮。
 



✦「暖宮」好處 ✦


吳醫師指出,暖宮泛指透過外敷用藥、方劑、艾灸,甚至針灸等方法,達到溫通子宮經絡的治療。而坊間最常用的是外敷暖宮法。暖宮能使子宮內氣血流暢增加,月經改善,促進提高女士子宮及卵巢機能。暖宮療程主要包括按摩、溫敷和傳統溫灸等,以不同的方式刺激身體穴位,促進氣血運行,驅走腹部的寒氣,達致暖宮之效。
穴位按摩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重點針對腹部穴位而進行的暖宮按摩,過程中可配以精油或薑油按摩,不只能夠令到腹部感到溫熱的舒適感,更可疏通經絡、調節宮寒,有保養子宮及卵巢、調經養血及固本培元的療效。而另一種則為全身按摩,透過按壓適當的穴位,可行氣活血並減輕經期引起的肌肉痠痛感。由於涉及穴位,女士進行穴位暖宮按摩前,宜諮詢中醫師的意見。至於情況輕微者,當然可以運用具有溫通經絡的日常習慣調理,例如用暖水袋外敷下腹部,又或用風筒吹暖腹部及下肢等。但如果月經疼痛情況嚴重,也需要專業醫療人士評估及診斷病情,以免情況惡化。

→ 中醫視乎體質調理


吳醫師指表示,中醫師會根據患者體質,給予個人化的中藥、針灸、艾灸等治療,從而調節荷爾蒙及子宮卵巢,幫助卵子成熟排出受精及着床。
 

 




 

肝鬱是因壓力或情緒欠佳引起身體肝氣運化受到阻礙。主要以疏肝解鬱為治療方針,除了中醫調理外,平時須留意情緒、壓力等症狀、疏導肝氣解郁。

 




 

難受孕女士常見腎虛。腎氣是與生俱來的能量,多因爲年紀開始增長,身體功能較年輕時欠佳;或者長期捱夜,生產過多或坐月調理不足,身體勞損過度引起。治療以補腎養宮為主,平時注意飲食營養及均衡及充足休息、注意四肢保暖。

 




 

在備孕過程中,減少進食辛辣食物,多食用滋陰食物,同時早睡早起,避免捱夜。

 

日常生活需做好

吳醫師建議,如本身有婦科問題的話,改善體質後應盡快生育。平時避免食用寒涼生冷的食物,避免過度精神緊張,減少吸煙及飲酒,應早睡早起,以及每天堅持身體鍛練,都能幫助女士增加懷孕的機率。夫妻則盡量避免在行經期間行房,男士保持良好體質,提高精子質素,都能讓受精卵質素提高,增加着床機率。

→  減少依賴外力 努力調理最為重要

減肥會消耗身體大部份能量,寒氣便容易乘虛而入,侵襲子宮。此外,過度減重亦會消耗脂肪,由於適量的脂肪能為身體保暖,小腹的脂肪更有效為子宮保暖,故此,坊間指增肥、飲滴雞精、坐灸甚至是服用營養補充品可有助備孕。其實,很多女士尋求中醫調理身體時,容易忽略注意飲食均衡及三餐定時的重要性,因為在調理的前提下,改善生活作息,飲食均衡,保持好的體格才是最重要。減少過度依賴「外力」,主力調理好身體,便能提高受孕機率。

→  高齡女性應盡早備孕

吳醫師表示,香港女性一般結婚年齡較遲,相對其他亞洲地區的生育年齡較大。如高於40歲的女士,未曾懷孕過,自然懷孕的機率會較低。如需要進行人工受孕,建議在受孕前,透過中醫調理,高卵子質素及增加胎兒着床機率。而懷孕初期應注意日常休息,幫助胎兒發育及吸收,著床穩定。

整理:Renee Ng |資料提供:吳樹基/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