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小學以基督教「篤信善行」為訓,秉承「以基督精神,辦全人教育」的使命,致力培育兼具學識、品格與領袖力的未來棟樑,學校深諳男孩成長特質,打造「三大教室」教學模式,讓好奇心與活力轉化為探索世界的動力,作為「一條龍」升學名校,英華以中英雙語沉浸、家校共育夥伴關係,為男孩鋪設一條從知識探索到生命成長的卓越之路 — 在這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讀得、跑得、玩得」的 Better Me。
基督教全人教育理念
英華小學與英華書院抱着同一願景「以基督精神,辦全人教育」,校訓是「篤信善行」,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領導力,目標是塑造未來能貢獻社會的優秀人才,服務社區、貢獻社會,為世界帶來不一樣。學校不只關注學業成績,更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包括品格、體能、藝術等各方面,其使命是讓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溝通,除此以外,亦會透過宗教課、週會等活動,將基督教「愛神愛人」的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導學生關懷別人,愛別人,並以不折不扣的精神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作為一間男子小學,學校亦根據男孩子的性格制定了不同課程。

特色校園設施與空間運用
學校與英華書院共享校園,並以Y2K模式為藍本,成為一個互通的校園,兩校共用設施包括食堂、人造草地足球場、三個標準籃球場及泳池大樓,大樓內設有一個室內恆溫泳池,共有五條25米長的溫度,泳池上蓋亦設有跑道,底層設為多用途特別室。小學校園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包括STEAM Lab、夢工場、音樂室等,最具特色的是由港鐵捐贈的輕鐵車廂,被改造成跨學科學習空間。每個課室裝有觸控式螢幕及資訊科技教育設備,並被無線網絡系統覆蓋,豐富的設備為精力充沛的男學生提供充裕的學習與活動空間。

中小學共用足球場

大堂換上新裝設有智能螢幕和智能機械人

視藝室

Steam Lab

夢工場
三大教室教學模式
學校提倡三個教室,包括實體教室、網上教室和野外教室。實體教室注重師生互動與同儕情誼,學習課本知識,打好知識基礎,學習紀律;網上教室提供預習與延伸學習資源,將學習擴展去書本以外的內容,亦能即時解答學生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解難;野外教室則透過森林課程培養學生自理能力與環保意識。野外教室讓一至六年級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比如四年級觀鳥、五年級夜行、六年級浮潛,通過認識大自然,同學可以實地學習環保觀念、生態系統和香港地理等等學習點,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野外活動加強與同學之間的合作,和培養堅毅的態度,這種多元教學模式充分考慮男孩生活潑好動的特性,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森林課程去浮潛

兩年一次的晚間活動
專為男生設計的課程體系
針對男生好奇、好動的特質,同時為成長中的男孩子提供足夠的體能鍛鍊,學校調整課程設計,減少語文課時,增加體育課。一至三年級學生每周有四節運動課,四至六年級學生則有三節運動課,較政府規定的每周兩節為多,為了提高學習主動性,促進互相學習,每完成一個單元,學生都會進行簡易比賽,此外為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每級的游泳課設計是使用協助教學,由兩位老師一同帶領。而學校的STEM課程分為動手組裝和編程兩部分,透過減少一些語文課時,增加實踐性課程,為男生提供更多動手機會,另外,學校亦組織數百人的童軍團、大露營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團隊精神,亦讓他們學會獨立和堅持,例如要自己收拾背包、搭帳篷、生火等。

學校室內泳池
年度主題與多元學習計劃
每年學校設定不同學習主題,如今年的「不折不扣」主題,英文是「Be a Better Me」,在基督信仰的層面是指盡心、盡意、盡情去愛上帝,同樣地希望學生會盡力去做好每一樣事情,包括愛自己、愛人和愛神,「Be a Better Me」鼓勵學生設定個人目標並定期檢視,目標不論大小,重點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超越自我,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老師會和同學定期檢討目標進程,當過程中同學力有所難或超額完成時,老師可以提出意見,幫助學生改善和進步。此外,學校會舉辦戲劇節、音樂會等文藝活動,讓同學兼備「動」與「靜」。

學生進行主題活動
雙語教學與語境營造
雖然不是全英文學校,但學校非常重視英語環境的營造,在挑選英文老師時,要求英文老師水平接近母語者,並另外聘請3位外籍教師,並通過戲劇、辯論等活動,強化英語應用;而中文課則使用普通話教學。另外,學校實行語言情境轉換模式,當學生見到中文老師要說普通話,見到英文老師要說英語,其他老師則用廣東話,這種自然的語境轉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就能練習語言應用能力。在老師資歷方面,全校教師中有近六成有10年經驗或以上,當中有三成五教師有碩士學位,亦有教師擁有博士學位。

全校參與音樂劇

在沙田大會堂舉辦視藝展

參加西九區籃球賽
輕鐵多元學習課室
小學校園內設有一部退役輕鐵列車,退役列車原是要變成廢鐵,但透過進駐校園,得到另外的使命,由交通運輸工具化作學習課室,男孩子對於鐵路、車輛非常有興趣,透過輕鐵車廂,學生可以在車廂內創作,亦能將藝術品放在車廂內作為一個展示廳,一個畫廊,在常識科,老師會帶學生去觀摩輕鐵車頭位置,了解不同按鈕,車長位置是平常市民不能踏進的,對於學生來說充滿神秘感和新鮮感,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話題,帶動他們學習,雖然輕鐵在香港存在已久,但對於部份同學來說亦都十分陌生,因為輕鐵通常設於新界區,而九龍和港島的學生未必常有機會乘搭輕鐵,甚至未曾搭過輕鐵,將輕鐵進駐校園,這個體驗式學習亦能擴闊學生的生活面,探索更多香港生活趣味。

退役列車教室
品德教育與服務學習
學校透過宗教課、成長課和週會進行品德教育,並推動不同捐贈等關愛行動,實現施比受更為有福,學校認為品德教育不能只靠說教,要讓學生看到大人的榜樣,透過身教、言教,每日每月每年地潛移默化去教導學生,才能擁有良好品格,大人不能要求小朋友要有誠信、誠實,大人自己卻沒有誠信、有說謊的情況,另外,學校設有學生會,負責組織社區服務活動,帶學生探訪長者、參與環保活動,讓他們在服務中學會感恩和責任,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德育更加深入人心,記憶猶新。
一條龍升學銜接機制
作為一條龍學校,小學部與中學部課程緊密銜接,升學條件是學生各科合格,且操行達B級以上,即可直升書院,另外,為確保小升中銜接順暢,中小學教師會定期共同備課和觀課,開會討論優化課程內容,適當的添加和刪減課題,另外在數學科上,小學數學雖然是以廣東話作為教學語言,為了學生更好銜接中學英語授課課程,於是乎每年的課程及評核中,亦會加入適量的英文題目作為升中熱身,學校亦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為將來中學的全英文教學打好基礎。
緊密家校合作 夥伴關係
家長是學校重要的和可靠的教育夥伴,學校有龐大的家長義工團,積極參與圖書館管理、活動攝影等義工服務,家教會舉辦夜市、盆菜宴等活動,增進家校聯繫,甚至在學校外出活動時,家長亦會攜手帶隊,增加學生被照顧的機會,學校還組織家長教育工作坊,甚至帶家長到浙江學習放手教育,暫時離開反而讓孩子更獨立,親子關係也更好。

校長與家校會到國內參與文化交流團。

家校會舉辦盆菜宴。
校長的話
陳美娟校長 - 人生進步空間是無限的
「我想勉勵學生人生的進步空間是無限的,要對自己抱有希望,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目標暫時難以達成,亦可適當調整,強調學校最大的優勢在於培養「讀得、跑得、玩得」的多元發展學生,同學亦要真正做到不折不扣,盡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千萬不要與別人比較,而是同自己比較,這樣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又認為英華學生強項是他們有心有品的特質,對人友善、積極上進,學術好同時內心亦漂亮。」

學生心聲
謝翊臨 4年級
「還記得四年前,我背着重重的書包,緊緊握着父母的手站在英華的校門前。那時候,我的心撲通撲通地跳,腦海裡全是問號:教室在哪裡?課堂有趣嗎?老師和同學們友善嗎?我就像一頭迷路的小羊,走進了神秘的森林。原來英華真的有一片魔法森林哦!在這片森林裡,我們有最特別的「森林課程」。我們會蹲在草地上觀察螞蟻搬家,學習怎樣鑽木取火;我們會學漁夫般釣魚和劏魚,用鍋子煮香噴噴的菜湯(野外求生特餐);我們還會拿着地圖到處探險,像真正的探險家一樣尋找知識的「寶藏」。每一次的森林課程,都讓我在歡笑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剛開始上課時,我總是低著頭,不敢回答問題。可是旁邊的小夥伴會鼓勵我:「試試看吧!」現在,我不但主動舉手搶答,還常常和同學們比賽呢!四年後的我,每天早晨依舊背着書包,卻滿懷期待、蹦蹦跳跳地衝進校門。英華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魔法大家庭,讓我們展開收穫良多的冒險之旅!」

蔡傳懿 5年級
「如果我是一片綠葉,英華小學就是我的根。無論是學術、運動還是藝術,學校都為我們提供最珍貴的養分。學校如一位智者,不僅傳授知識,更培育我的品格,並以廣闊天地滋養我的心靈。課堂上,恩師們用心教導,為我點亮了知識的明燈;蓊鬱森林中的探索,啓迪我以敬畏之心擁抱自然;不同學科、各場大型比賽的經驗,讓我領悟堅持的力量。每一項特色課程,都如一把金鑰匙,爲我開啓未知世界的門扉。六載英華,我會帶着被智慧與愛澆灌的心,繼續追夢遠航,不負母校栽培之恩。英華小學,我心之所屬。」

校網:深水埗區
學校類別: 全日制直資男校
宗教: 基督教
辦學團體: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創校年份:2003年
校訓:篤信善行
教學語言:粵語、英語及普通話
師生人數:老師67人、學生989人
班級:30班(各級5班)
設施:禮堂、圖書館、展示廳、英文室、常識室、視藝室、視藝廊、音樂室、夢工場、Steam Lab(創意媒體科技教室)、室內恒溫游池、童軍室及家長教師會室等等
課外活動:體育:游泳、手球、劍擊、高級及初級合唱團、預備合唱團、高級及中級管樂團、西洋敲擊樂隊、創科先鋒、 通識專家、校園小記者、腹有詩書、話劇組、Debate Club、數學小子親親大使、視藝進階班、小童軍及幼童軍
聯繫中學:英華書院
地址:深水埗英華街3號
電話:2728 3320
電郵:school@yingwa.hk
網址:https://www.yingwaps.edu.hk
原文刊登於《媽媽寶寶》442期
雜誌詳情及訂閱優惠:http://bit.ly/42qpzP8
撰文:Carrie Chan|攝影:麥國明(部份相片由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