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如何面對寵物、親人、朋友去世?| 註冊遊戲師袁嘉華

小朋友如何面對寵物、親人、朋友去世?| 註冊遊戲師袁嘉華
日期:2021-12-21
解釋「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往往令成人難以啟齒。對於活蹦亂跳的 孩子來說,死亡似乎是件遙遠又深奧的事,但其實死亡總有一天會在身邊發生。當孩子遇到並發出疑問時,父母應如何陪他們面對?今期 ,資深社工將會教導各位家長在面對生離死別時,如何讓孩子上一堂生死教育課。

個案1:寵物去世

家長問:「兒子今年4歲,他很愛護小動物,自出生到現在家中都有飼養小狗,他亦把寵物照顧得很好,每天都有小狗陪伴他。可是好景不常,小狗於半年前去世,兒子哭了三天,往後日子兒子不時便問『狗狗幾時返來?』我們擔心兒子要再面臨死亡的痛,我們該讓他再養動物嗎?而作為父母,應如何與孩子一同過渡寵物離世的哀傷與思念?」

專家解答:使用比喻 理解生命限期

首先作為父母切忌嘗試以謊言瞞騙小朋友,令他們有再見面的幻想。其次要回應孩子,父母必須明白不同年齡孩子的心智發展階段都不同,教育方式和內容也要調節。如兒子年幼,問狗狗何時回來,代表孩子思念狗狗,家長可回應「你掛住狗狗嗎?我也很掛念。」若小朋友年齡較大,認知能力較成熟,父母可誠實跟小朋友表明狗狗已經死了,死了即不會再回來。袁嘉華表示,家長可利用比喻,讓小朋友理解生命是有限期,如利用植物的生長過程,由發芽、生葉、開花、枯萎,均是有限時的。而狗狗的生命就好像植物一樣,有開始、有過程、有結束,有的生命會較長,有的會較短。

為生命賦予新意義

如果小朋友主動提出可否再飼養一隻新寵物,可能表示孩子喜歡有寵物陪伴。袁嘉華提醒家長應用哪種心態飼養新寵物,也是生命教育。寵物作為小主人玩伴,是以小主人作為主體。但若以寵物作為主體,寵物在家中生活,便是家人,要好好照顧牠們,讓牠們有開心愉快被重視的生命,以此讓孩子預備做好小主人的責任,而家長也要有照顧寵物一生的承諾。即使生命有限期,將來也需要面對同樣的離別,但這個家已讓牠們有快樂的一生。

專家寄語:接納和紓緩情緒

「面對心愛寵物離開,小朋友感到失落、哀傷、不安和思念是件正常不過之事。陪伴是處理失落的最佳方法,行動也可把情感轉化。若孩子表達思念小狗,家長可明白及接納,並建議一些方法一起做,尋找新的與小狗連繫的方式,例如重溫相片和影像、一同畫畫來表達對狗仔的情感、在家為小狗設計一個思念角等。家長亦可陪伴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減少失落和不安。但家長也要明白小朋友的哀傷,表面看來可能是沒胃口、不安、煩躁或憤怒。」

個案2:親人重病

家長問:「小朋友現在已3歲,一直和婆婆的關係很好,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婆婆來照顧她。但婆婆最近發現患有末期癌症,需要長期躺臥在醫院裏,而且壽命已不長,醫生說很快便要離開我們。因此當女兒經常問『婆婆在哪兒?』,又會問何時可看到婆婆,我和丈夫都不懂該怎樣回應,請問我該怎樣告訴她婆婆可能將會離世的消息呢?」

專家解答:與重病親人建立聯繫

袁嘉華表示,父母可清楚、溫柔地告訴孩子婆婆患病、暫時需要留在醫院,由醫生和護士悉心照顧;而爸媽可能會為了探望婆婆,或會少了時間在家,預告到時他們可跟誰在一起,這可減少孩子不安情緒。若情況適合,家長也可善用科技,如視頻和錄音,讓孩子用另類方式與婆婆接觸,製造彼此的聯繫或預備道別。若婆婆已過身,可按孩子的認知能力,透過比喻幫助他們想像以另一方式與死去親人保持情感上的連繫,例如去世的婆婆像天上的星星保護我們。

利用繪本處理情緒

或許家長覺得與孩子談及死亡,以及死亡所引伸的事是件既困難又遙遠的事情,或許會在他們面前刻意迴避這話題。然而袁嘉華提醒家長,不用急要求小朋友理性地明白死亡是甚麼,而可藉由繪本、電影故事等,讓孩子以不同方式接觸相關題材,並有機會表達情緒、疑問和想法。

專家寄語:與親人說再見 4部曲

「面對親人離開,與親人說再見,可參考以下4部曲,分別是:道歉、道謝、道愛,以及道別;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再見。父母可引導孩子回想與婆婆的生活片段,教小朋友以言語或畫圖,表達對婆婆的感謝和愛,最後父母可選擇一種方式讓孩子跟婆婆說再見。」

個案3:聽到同學說想死

家長問:「我的孩子現時5歲,從小天性樂觀,但在半年前聽到他的同學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便不斷地說『我想死呀!』後來兒子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就邊哭邊說:『我想死,死了就不會不開心了。』半年下來,情況都沒有改善,我應如何開導他?」

專家解答:幫小朋友做翻譯

由於小朋友年紀尚小,袁嘉華表示他們會用有限的、新聽到的句語來表達自己。因此,家長可幫手替小朋友做翻譯,解讀他們所表達的內容背後的真正意思,如孩子面對不如意的事而表達想死,家長可跟小朋友說:「你是否想說你不開心?而你不喜歡不開心的感覺,所以希望做些事令自己回復開心?」當有人能夠明白小朋友的深層意思,為他們賦予新語言,他們之後便有可能運用新的語言來表達自己。

情緒教育回應情緒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擁有情緒是沒有對錯之分,問題在乎於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否恰當,這樣才能有助他們發展健全的心理健康。而幫助孩子明白情緒的方法,袁嘉華表示家長可多用同理心的回應,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讓他們感到被明白,這才是最好的情緒教育。

專家寄語:留意小朋友反應

「由於小朋友的知識和詞彙有限,故當孩子失去某些人或事物,而出現哀傷情緒時,他們或會以一些原始的方式去展現哀傷情緒,如身體不適、沉默、煩躁及易怒等。父母首先要以同理心察覺及理解孩子的情緒,嘗試接納、回應、指導,並培養他們的自我表達基礎。」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主任、督導級註冊遊戲師袁嘉華

原文刊於:第51期《學前&親子》2019年8月號 撰文:張芷華 攝影:麥國明
BB心理|1歲BB識應全名=專注力高!多叫全名4大好處你要知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6-13
教仔秘笈 | 孩子常哭鬧可影響性格發展 簡單6步處理問題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4-10
教仔秘笈|孩子固執 = 不聽話? 5部曲矯正孩子固執性格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4-08
教仔秘笈|孩子對任何事只得3分鐘熱度?專家話你知與專注力有關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4-07
教仔秘笈|老師1句話勝過家長10句話?為何小朋友只聽老師話?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4-06
教仔秘笈|點解BB對開關/電掣情有獨鍾?幼兒行為背後大拆解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4-05
【BB心理】點解BB東指指西指指? 乜都放入口?仲要周圍摸?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3-08
【幼兒心理】 口罩令解除 專家教減少孩子不安
嬰幼兒心理學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