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培育 撰文:張芷華 原文刊於:第50期《學前&親子》2019年7月號
何謂觸覺敏感
觸覺是皮膚的感覺,現今孩子或許因為生活環境較受父母保護,以至很多孩子從小得到的觸覺信息不夠,導致後來在面臨一些外來新刺激時,無法馬上適應,才產生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如逃避、毛躁,甚至大哭大鬧等,都可稱作「觸覺敏感」。
點解BB唔肯爬
對於一些已可爬行的幼兒,卻不願意爬,會令父母擔心不已。職業治療師李芷茵表示,尚在幼兒階段的寶寶,他們的觸覺較為敏感。在孩子6、7個月大時,寶寶可翻坐、爬行等,當他們的身體與地面接觸時,觸覺敏感較高,不喜歡與地面接觸的感覺,以致不願爬行。如家長希望得知幼兒是否有觸覺敏感,通常需要父母多次觀察才會發現。寶寶可能對某些物品的觸感,或是對於強烈的觸覺敏感,包括刷牙、洗臉的時候,寶寶的情緒起伏會比一般寶寶強烈。譬如洗頭要沖水時、刷牙要將牙刷放入寶寶口中時、剪指甲、剪頭髮時,他們會因為害怕甚而發生咬家長的抗拒行為,孩子會出現強烈的排斥和敏感表現。
點解BB唔肯行
孩子有時候上街,不是不懂自己走路,卻常常不願意自己行,經常扭抱,令父母煩惱不已。李芷茵表示小朋友不願走路有3個原因,第一是孩子有時可能對周遭環境感到陌生,希望能從爸媽中尋找安全感。第二,家長要知道每個小朋友的耐力也不一樣,或許是他們感到疲累,才會出現不願走路的情況;家長應視乎孩子的能力,逐步增加他們需要自己走的路程,從而減少抱的時間。第三是小朋友對走路不感興趣,沒有足夠的誘因去誘發他們走路。因此家長可想想利用不同方法,來增加小朋友對走路的興趣。
爬行打好基礎
爬行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但對寶寶成長的作用,卻不容小覷。首先,爬行對孩子的骨骼成長很有好處,因在爬行時,寶寶需要將頭頸抬起來,胸腹離開地面,用四肢來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使得寶寶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進而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為日後站立和行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坐學行車,期望藉坐學行車能早日學懂走路,而家長亦可有自由時間做做家務。但如希望孩子將來走路走得好、走得穩,家長便應多給予他們機會練習爬行。
爬行有利學習
現時有研究顯示,寶寶在嬰兒期有充分的爬行時間,對日後學習十分有幫助。在課堂學習時,孩子需要有良好的坐姿、足夠耐力、手指(小肌肉)運用靈活、書寫有力,並字體端正,這些都與軀幹是否有足夠的固定力、肩膊的固定力及穩定性有關。爬行正正能鍛煉軀幹及腰部控制力、肩膊的固定力及手腕靈活度。另外,爬行更可提升關節感覺,對書寫能力也有幫助。
同時,爬行時除了能鍛煉走路所需要的肌肉、平衡和身體四肢的協調外,還能提供機會讓左右腦協調發展,為下一階段的大、小肌肉發展打好基礎。有不少研究指出,嬰兒爬得越多,其四肢發育越好;而左右腦協調亦會更趨完善,更重要的是,寶寶可透過爬行來滿足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而在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物或難題,可啟發幼兒發揮智慧及獨立思考去解決困難,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解難及抗逆能力。
BB肢體動作發展里程碑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5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而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隨腦部發展的成熟,會有各階段不同的發展里程碑,以下由李芷茵為各位講解BB肢體動作的發展里程。但家長要留意每個寶寶的發展里程都不一樣,以下只能作參考:
寶寶唔願爬唔願行點算好?
孩子多些爬行,對他們的成長有莫大益處。但假如他們不喜歡爬,父母可怎樣辦?李芷茵有以下3大建議:
資料提供:健苗軒兒童健康發展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李芷茵